一问三不知

[ yī wèn sān bù zhī ]

一问三不知拼音

[ yī wèn sān bù zhī ]

一问三不知的意思

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成语基本释义:

成语正音
三,不能读作“shān”。
成语繁体
一問三不知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分句;含贬义

一问三不知近义词

装疯卖傻一无所知

一问三不知反义词

无所不知

一问三不知成语典故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苟瑶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

一问三不知造句:

一连问了几个问题,他都答不出,老师对他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学习态度很生气。

一问三不知英语翻译

暂无英语翻译

一问三不知成语接龙

  • 知法犯法  知道法律,又违反法律。指明知故犯。
  • 知尽能索  比喻智慧能力都竭尽了。
  • 知来藏往  指对未来有所预见,对已往心中了然。
  • 知白守黑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 知难而退  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 知无不言  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
  • 知情达理  通人情,懂道理。
  • 知小谋大  指能力太差,不能胜任重大的任务。
  • 知人善任  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 知雄守雌  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 知一万毕  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 知人之明  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 知荣守辱  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 知止不殆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 知书达礼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 知疼着热  形容对人十分关心爱护(多指亲人)。
  • 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 知情不举  举:检举。了解情况而不揭发。
  • 知人下士  知:识别。下士:屈己尊人。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

一问三不知的意思是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一的成语大全网提供成语一问三不知的意思及近义词、反义词、英语翻译、出处和一问三不知造句等详细信息。
本文地址:https://www.leidiandian.com/chengyu/ywsbz.html

相关推荐

  • 三不知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八回:“清晨起来,恐怕苏友白见亲事不成,三不知去了,便忙忙梳洗了,亲到寺中来请他。”
  • 道三不着两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苏王文》:“道三不着两,四下乱倡扬,取得经来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 六问三推 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我是个妇女家,怎熬这六问三推。”
  • 横三竖四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 半三不四 《西湖二集·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 不三不四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 再作道理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 着三不着两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
  • 事无三不成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常言道,事无三不成,你进洞两遭了,再进去一遭,管情救出师父来也。”
  • 三不拗六 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二折:“自古道三不拗六,他每都是城狐社鼠,俺也革不了他的积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