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成语故事(13个)

  • 1、

    风马牛不相及 [ 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

    释义: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 2、

    刻舟求剑 [ kè zhōu qiú jiàn ]

    释义: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3、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释义: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 4、

    亡羊补牢 [ wáng yáng bǔ láo ]

    释义: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5、

    掩耳盗铃 [ yǎn ěr dào líng ]

    释义: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6、

    自欺欺人 [ zì qī qī rén ]

    释义: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出处:《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 7、

    自以为是 [ zì yǐ wéi shì ]

    释义: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出处:《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 8、

    自由自在 [ zì yóu zì zài ]

    释义: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自由自在。’曰:‘见后如何?’师曰:‘自由自在。’”

  • 9、

    坐井观天 [ zuò jǐng guān tiān ]

    释义: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 10、

    高谈阔论 [ gāo tán kuò lùn ]

    释义: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出处: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倚仗着高谈阔论,全用些野狐涎,扑子弟、打郎君。”

  • 11、

    结结实实 [ jiē jiē shí shí ]

    释义:很稳健、牢固、严实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8卷:“家里又唤打竹家伙的,做一个结结实实的大竹篮。”

  • 12、

    唯心主义 [ wéi xīn zhǔ yì ]

    释义:物质世界是意识、精神的产物,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观点

    出处: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禁止人们跟谬误、丑恶、敌对的东西见面,跟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见面。”

  • 13、

    疑惑不解 [ yí huò bù jiě ]

    释义:心中怀疑,不明白

    出处:顾寄南《黄桥烧饼》:“他疑惑不解。陈毅同志告诉他,这是准备给俘虏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