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声音很响亮的成语有哪些(44个)

  • 1、

    穿云裂石 [ chuān yún liè shí ]

    释义: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出处:宋·苏轼《东坡乐府·〈水龙吟〉序》:“善吹铁笛,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

  • 2、

    地动山摇 [ dì dòng shēn yáo ]

    释义: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

    出处: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奏议集·一二·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从此灾祸自此而始。”

  • 3、

    电闪雷鸣 [ diàn shǎn léi míng ]

    释义:闪电飞光,雷声轰鸣。比喻快速有力。也比喻轰轰烈烈。

    出处: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是英明的主意,这主意通过电话就电闪雷鸣一样传遍工地。”

  • 4、

    沸反盈天 [ fèi fǎn yíng tiān ]

    释义: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出处: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只见外面的人雪片打进来,沸反盈天,喊声不绝。”

  • 5、

    欢声雷动 [ huān shēng léi dòng ]

    释义: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乎的动人场面。

    出处:唐·令狐楚《贺敕表》:“欢声雷动,喜气云腾。”

  • 6、

    惊天动地 [ jīng tiān dòng dì ]

    释义: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出处:唐·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 7、

    铿锵有力 [ kēng qiāng yǒu lì ]

    释义: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出处: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 8、

    雷霆万钧 [ léi tíng wàn jūn ]

    释义: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出处:汉·贾山《至言》:“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 9、

    朗朗上口 [ lǎng lǎng shàng kǒu ]

    释义: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出处: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 10、

    千千万万 [ qiān qiān wàn wàn ]

    释义:形容为数极多。

    出处:唐·杜牧《晚晴赋》:“千千万万之状容兮,不可得而状也。”

  • 11、

    人声鼎沸 [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释义: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 12、

    如雷灌耳 [ rú léi guàn ěr ]

    释义: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出处:《三国志平话》卷中:“‘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叫声如雷灌耳,桥梁皆断。”

  • 13、

    山摇地动 [ shān yáo dì dòng ]

    释义: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

    出处:《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

  • 14、

    声如洪钟 [ shēng rú hóng zhōng ]

    释义: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忆胥目如闪电,声如洪钟。”

  • 15、

    声势浩大 [ shēng shì hào dà ]

    释义:声势:声威和气势;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其实他们空着没有一点事,也不见得怎么为患地方,不过声势浩大罢了。”

  • 16、

    书声琅琅 [ shū shēng lǎng lǎng ]

    释义: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 17、

    山崩地陷 [ shān bēng dì xiàn ]

    释义:山岳崩倒,大地塌陷。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

  • 18、

    土崩瓦解 [ tǔ bēng wǎ jiě ]

    释义: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出处:《鬼谷子·抵山戏》:“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 19、

    天震地骇 [ tiān zhèn dì hài ]

    释义: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

  • 20、

    天塌地陷 [ tiān tā dì xiàn ]

    释义:天坍塌,地裂陷。比喻重大灾变。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我有了这件东西,说到得了天塌地陷也是瞎话,横竖咱们大清国万万年,我邓振彪也万万年了。”

  • 21、

    响彻云霄 [ xiǎng chè yún xiāo ]

    释义: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象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出处: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6回:“这一笛儿,真吹得响彻云霄,鸾翔凤舞,楼下千千万万的人,都定睛侧耳,寂然无声。”

  • 22、

    响遏行云 [ xiǎng è xíng yún ]

    释义: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出处:《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 23、

    心潮澎湃 [ xīn cháo péng pài ]

    释义:澎湃:波涛冲击的声音。心里象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出处:臧克家《得识郭老五十年》:“字里行间,有一种高亢的声音在呼喊,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撼人,有一种呼风唤雨的革命精神和雄壮气魄使得你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 24、

    喧宾夺主 [ xuān bīn duó zhǔ ]

    释义:喧:声音大。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

    出处:清·杨宜治《俄程日记》:“近有喧宾夺主之势。”

  • 25、

    响彻云表 [ xiǎng chè yún biǎo ]

    释义:形容声音响亮,好象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同“响彻云霄”。

    出处:清·王韬《淞滨琐话·仙井》:“兰香亦鼓云和之瑟,音韵悠扬,响彻云表。”

  • 26、

    响彻云际 [ xiǎng chè yún jì ]

    释义:形容声音响亮,好象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同“响彻云霄”。

    出处:明·袁宏道《吴游记·虎丘》:“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 27、

    震耳欲聋 [ zhèn ěr yù lóng ]

    释义: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出处: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 28、

    震天动地 [ zhèn tiān dòng dì ]

    释义:震:震动;撼: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水经注·河水》:“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 29、

    振聋发聩 [ zhèn lóng fā kuì ]

    释义: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 30、

    寂然无声 [ jì rán wú shēng ]

    释义:寂静没有声音。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一言声然,大动天下。”

  • 31、

    龙吟虎啸 [ lóng yīn hǔ xiào ]

    释义:象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

    出处:汉·张衡《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 32、

    不可收拾 [ bù kě shōu shí ]

    释义: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不可救药的地步。

    出处: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 33、

    琅琅上口 [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

    释义: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处:清 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 34、

    锣鼓喧天 [ luó gǔ xuān tiān ]

    释义: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出处: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的锣鼓喧天,那军不到三千,拥出个将一员,雄纠纠威风武艺显。”

  • 35、

    声振林木 [ shēng zhèn lín mù ]

    释义: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

    出处:《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36、

    声振屋瓦 [ shēng zhèn wū wǎ ]

    释义:声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动了。形容呼喊的声音很宏大猛烈。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譟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 37、

    游响停云 [ yóu xiǎng tíng yún ]

    释义:形容响亮的歌声,高入云霄,能使流云受阻而停下来。

    出处:《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38、

    鼓乐喧天 [ gǔ yuè xuān tiān ]

    释义:鼓:弹奏。喧天:声音大而嘈杂。弹奏着各种乐器,声响大得直冲云天。形容十分欢乐热闹。

    出处:《五代史平话·汉史》:“笙歌聒地,鼓乐喧天。”

  • 39、

    如雷贯耳 [ rú léi guàn ěr ]

    释义: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出处: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 40、

    儿女英雄 [ ér nǚ yīng xióng ]

    释义:儿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为的男女英雄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 41、

    裂石流云 [ liè shí liú yún ]

    释义:流:往来无定或转运不停。裂开山石,震动云霄。形容声音高昂响亮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3回:“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绕梁之声,裂石流云之响。”

  • 42、

    不可抗拒 [ bù kě kàng jù ]

    释义:不能抵抗并拒绝

    出处: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百万红军进入中国的东北,这个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 43、

    音声如钟 [ yīn shēng rú zhōng ]

    释义:声音像钟声一样响亮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

  • 44、

    铿铿锵锵 [ kēng kēng qiāng qiāng ]

    释义: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或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8回:“车行时摇动的铿铿锵锵,就如奏细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