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翻译和注释

译文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注释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chán)我却回。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玄蝉:即秋蝉,黑褐色。我:秋风自称。

五夜飕(sōu)(liú)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飕飗:风声。颜状:容貌。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miàn)青云睡眼开。
拳毛:攀曲的马毛。雕:猛禽。眄:斜视,一作“盼”。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扶病:带病。

赏析一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赏析二

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1165年(乾道元年),稼轩上赵昚《美芹十论》;1170年(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写于同年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云:“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以这“问姮娥”是含有无限凄凉意的。虽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却决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转,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突变为奋发激扬之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豪情胜概,壮志凌云,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三)之势。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结更发奇思异想,把这股“英雄语”(周济语)、“英雄之气”(陈廷焯语)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对明月怀念家人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对月》)。如此“可照见家中人也”。后来他漂泊夔府孤城,离家千里,此时对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于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会孤寂。稼轩襟怀高阔,他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酉阳杂俎》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词源自传说故事,前人诗句,但内蕴丰厚多了。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谓此词“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对客把酒,词人抒发他的“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只是点到而已。他准确地把握了“诗亦相题而作”(瞿佑《归田诗话》)的道理,由首至尾未离中秋咏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于飞腾的想象,使“节序”之作更上一层楼。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拼音版

yī lún qiū yǐng zhuǎn jīn bō 。fēi jìng yòu zhòng mó 。bǎ jiǔ wèn héng é 。bèi bái fā 、qī rén nài hé 。
chéng fēng hǎo qù ,zhǎng kōng wàn lǐ ,zhí xià kàn shān hé 。zhuó qù guì pó suō 。rén dào shì 、qīng guāng gèng duō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者

猜你喜欢

  • 书扇示门人

    一派青山景色幽, 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 还有后人在后头。

    哲理读书
    2021-03-22
  • 碧云天,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 追旅思,[2]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2021-03-20
  • 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 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 徒劳心力, 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 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騃、老成玌悴。 只有中间, 些子少年, 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 问白发、如何回避?
    2021-02-18
  •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2] 衡阳雁去无留意。[3] 四面边声连角起,[4] 千嶂里,[5] 长烟落日孤城闭。[6]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7] 羌管悠悠霜满地。[8]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2021-03-18
  •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 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 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 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宋词三百首
    2021-02-09
  • 长寿乐·微寒应候

    南昌生日 微寒应候,[2] 望日边, 六叶阶蓂初秀。[3] 爱景欲挂扶桑,[4] 漏残银箭,[5] 杓回摇斗。[6] 庆高闳此际,[7] 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 归逢佳偶。 到如今, 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 文步紫禁, 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8] 虎符熊轼, 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 朝暮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 兰羞玉酎。[9][10] 祝千龄, 借指松椿比寿。
    2021-03-25
  •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2021-03-23
  • 点绛唇·寂寞深闺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 衹是无情绪。[1] 人何处, 连天芳草,[2] 望断归来路。
    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