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ǎ)
(jié)

假节

  • [  jiǎ jié  ] 
  • ㄐ一ㄚˇ ㄐ一ㄝˊ
  • WNH AB

假节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⒉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⒊  借用符节。

⒋  虚伪的节操。

引证解释

⒈  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汉书·平帝纪》:“遣太僕 王惲 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⒉  汉 末与 魏 晋 南北朝 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后汉书·袁术传》:“李傕 入 长安,欲结 术 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 阳翟侯。”
《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周书·泉企传》:“孝昌 初,又加龙驤将军、假节、防 洛州 别将,寻除 上洛郡 守。”
至 隋 唐 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四:“及假节 邕交,道经 湘口,零陵 郑太守史 与 京 同年,远以酒乐相迓。”

⒊  借用符节。参见“符节”。

《战国策·燕策二》:“故假节於 魏王,而以身得察於 燕。”
鲍彪 注:“时诸侯不通,出关则以节假之。”

⒋  虚伪的节操。

《逸周书·官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虽有假节见行,曰非成质者也。”

国语辞典

⒈  持符节为使臣。

《汉书·卷一二·平帝纪》:「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⒉  借用符节。

《战国策·燕策二》:「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假节(jia jie)同音词

  • 1、嫁接[jià jiē ]

    把要繁殖的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株。嫁接能保持植物原有的某些特性,是常用的改良品种的方法。

  • 2、家节[jiā jié ]

    1.家庭的礼法。

  • 3、家姐[jiā jiě ]

    1.对人称自己的姐姐为家姐。

  • 4、家戒[jiā jiè ]

    1.家训;家规。

  • 5、家诫[jiā jiè ]

    1.犹家训。

  • 6、假耤[jiǎ jiè ]

    1.见"假藉"。

  • 7、假紒[jiǎ jié ]

    1.见"假髻"。

  • 8、假结[jiǎ jié ]

    1.见"假髻"。

  • 9、假借[jiǎ jiè ]

    ①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名义,招摇撞骗。 ②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假借是说借用已有的文字表示语言中同音而不同义的词。例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③〈书〉宽容:针砭时弊,不稍~。

  • 10、假藉[jiǎ jiè ]

    1.亦作"假耤"。 2.凭藉;借助。

假节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