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i)
()

白屋

  • [  bái wū  ] 
  • ㄅㄞˊ ㄨ
  • RRR NGC

白屋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茅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白屋,裂地而封。也指平民: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引证解释

⒈  指不施采色、露出本材的房屋。一说,指以白茅覆盖的房屋。为古代平民所居。

《尸子·君治》:“人之言君天下者瑶臺九纍,而 尧 白屋。”
《汉书·王莽传上》:“开门延士,下及白屋。”
颜师古 注:“白屋,谓庶人以白茅覆屋者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白屋》:“古者宫室有度,官不及数,则居室皆露本材,不容僭施采画,是为白屋也已。”
元 李翀 《日闻录》:“白屋者,庶人屋也。 《春秋》:‘丹 桓公 楹,非礼也。’在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堊,大夫苍士黈黄色也。按此则屋楹循等级用采,庶人则不许,是以谓之白屋也。”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故此把白屋寒儒,都认做青云贵客了。”

⒉  指平民或寒士。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一》:“将军辅翼幼君,将流大化,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今士见者皆露索、挟持,恐非 周公 辅相 成王 之礼,致白屋之意也。”
《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昔 周公旦 父 文 兄 武,九命作伯以尹华夏,犹挥沐吐餐,垂接白屋,故 周 道以隆,天下归德。”
李贤 注:“白屋,匹夫也。”
《新唐书·张玄素传》:“周公 资圣人,而握沐吐餐,下白屋,况下 周公 之人哉?”
明 何景明 《寿许司马》诗:“不屈朱门贵,能怜白屋贫。”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人人皆可由白屋而为王侯、卿相、师儒,人人皆可奋志青云,发扬蹈厉,无阶级之害。”

⒊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刺史 毛奕 表行贰师将军,将 酒泉、敦煌 兵千人,至 楼兰 屯田,起 白屋,召 鄯善、焉耆、龟兹 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 河。”

国语辞典

⒈  以干茅草覆盖的房屋。指贫穷人家住的房子。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开门延士,下及白屋。」
《醒世恒言·卷二〇·张廷秀逃生救父》:「繇来白屋出公卿,到底穷通未可凭。」

⒉  涂饰成白色的屋子。

如:「林间那栋白屋就是他的家。」

白屋(bai wu)同音词

  • 1、百五[bǎi wǔ ]

    1.寒食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故名。宋程先《锁窗寒.有感》词﹕"叹嘉会难逢﹐少年几许?纷纷沸鼎﹐负了青阳百五。"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二折﹕"今日正百五寒食﹐上坟的都是同乡共里。"清纳兰性德《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词之一﹕"悠扬扑尽风前絮﹐又百五﹐韶光难住。"一说﹐寒食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六天﹐故称"百六"。参见"一百五日"﹑"百六"。

  • 2、百务[bǎi wù ]

    1.各种事务。

  • 3、百物[bǎi wù ]

    1.犹万物。亦指各种货物。

  • 4、白乌[bái wū ]

    1.白羽之乌。古时以为瑞物。

  • 5、白舞[bái wǔ ]

    1.唐燕乐舞名。

  • 6、白物[bái wù ]

    1.银子的隐语。

  • 7、柏乌[bǎi wū ]

    1.栖宿于柏树上的乌鸦。

  • 8、败物[bài wù ]

    1.破损之物。

  • 9、拜舞[bài wǔ ]

    1.跪拜与舞蹈。古代朝拜的礼节。

白屋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