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nɡ)
(shēnɡ)

象声

  • [  xiànɡ shēnɡ  ] 
  • ㄒ一ㄤˋ ㄕㄥ
  • QKE FNR

象声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摹拟事物的声音。

onomatopoeia; imitive words;

引证解释

⒈  即形声。“六书”之一,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法。用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字,意符表示该字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该字的声音。

《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颜师古 注:“象声,即形声。”

⒉  口技的一种。擅长摹拟各种声音。

清 钮琇 《觚賸续编·象声》:“都下有为象声之戏者,其人以尺木来。隔屏听之,一音乍发,众响渐臻,或为开市,则廛主启门,估人评物,街巷谈议,牙侩喧呶,至墟散而息。”
清 顾禄 《桐桥倚棹录·舟楫》:“杂耍之技,来自 江 北,以软硬工夫、十锦戏法、象声、间壁戏、小曲、连相、灯下跳狮、烟火等艺擅长。”

国语辞典

⒈  六书之一。由音符与意符组合而成,意符表形,音符表声。参见「形声」条。

象声(xiang sheng)同音词

  • 1、像生[xiànɡ shēnɡ ]

    1.仿天然产物制作的花果人物等工艺品,因形态逼真如生,故称。 2.引申指中看不中用的人。 3.以说唱为业的女子。

  • 2、像声[xiànɡ shēnɡ ]

    1.即口技。

  • 3、详省[xiánɡ shěnɡ ]

    1.审察。

  • 4、庠生[xiánɡ shēnɡ ]

    科举制时称府、州、县学的生员。明清时为秀才的别称:家无囊橐,忝列庠生之数。

  • 5、象生[xiànɡ shēnɡ ]

    1.祭祀时以亡者生前所用之物作为象征,称象生。 2.指模仿真物。 3.指口技。

  • 6、饷生[xiǎnɡ shēnɡ ]

    1.清代称纳资入监的生员。

  • 7、相生[xiānɡ shēnɡ ]

    1.事物由于矛盾转化而生生不已。

  • 8、相声[xiànɡ shenɡ ]

    曲艺曲种。流行于全国各地,形成于清中叶以后。与民间说笑话和明清两代盛行的隔壁戏(一种口技)有一定渊源关系。表演说、学、逗、唱兼备。有单口(一人)、对口(二人)、群话(三人或三人以上)三种表演方式。现又有相声小品等新的发展。

  • 9、相胜[xiānɡ shènɡ ]

    1.相称。 2.相互压服,制约。

  • 10、祥眚[xiánɡ shěnɡ ]

    1.吉祥与灾祸。 2.灾异之气。

象声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