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哲理的四字成语(49个)

  • 1、

    拔苗助长 [ bá miáo zhù zhǎng ]

    释义: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2、

    白驹过隙 [ bái jū guò xì ]

    释义: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 3、

    不言而谕 [ bù yán ér yù ]

    释义: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宋·苏轼《却鼠刀铭》:“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

  • 4、

    持之有故 [ chí zhī yǒu gù ]

    释义: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 5、

    阐幽明微 [ chǎn yōu míng wēi ]

    释义: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孝子》:“司风教者,重务良多,无暇彰表,则阐幽明微,赖兹刍荛。”

  • 6、

    词严义密 [ cí yán yì mì ]

    释义:措词严谨,道理周密。

    出处:《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宋朝诸儒所述,皆明白正大,词严义密,无馀蕴。”

  • 7、

    词言义正 [ cí yán yì zhèng ]

    释义:词: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8、

    大有人在 [ dà yǒu rén zài ]

    释义:形容某一种人为数不少。

    出处:《资治通鉴·隋纪炀帝大业十一年》:“帝至东都,顾眄街衢,谓侍臣曰:‘犹大有人在。’意谓向日平杨玄感,杀人尚少故也。”

  • 9、

    呆若木鸡 [ dāi ruò mù jī ]

    释义: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10、

    盗亦有道 [ dào yì yǒu dào ]

    释义:道:道理。盗贼也有他们的那一套道理。

    出处:《庄子·胠箧》:“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 11、

    颠扑不磨 [ diān pū bù mó ]

    释义:比喻道理正确,推翻不了。同“颠扑不破”。

    出处: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你不信,试看将来不远的,便应有一个穷源反本、颠扑不磨的定论。”

  • 12、

    过隙白驹 [ guò xī bái jū ]

    释义:隙:空隙;白驹:原指白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光像骏马一样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 13、

    贯穿融会 [ guàn chuān róng huì ]

    释义: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同“贯通融会”。

    出处:清·戴名世《方舟传》;“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其所以然之故。”

  • 14、

    贯通融会 [ guàn tōng róng huì ]

    释义: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学,讲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寝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

  • 15、

    狐假虎威 [ hú jiǎ hǔ wēi ]

    释义: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 16、

    急于求成 [ jí yú qiú chéng ]

    释义:不顾一切地想马上取得成效。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

  • 17、

    开卷有益 [ kāi juàn yǒu yì ]

    释义: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出处:晋·陶潜《与子俨等疏》: “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 18、

    刻意求工 [ kè yì qiú gōng ]

    释义:工:精致、完好。用尽心思使文章或工艺品更精巧。

    出处: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二卷:“此等词语浅情深,妙在字句之表,便觉刻意求工,是无端多费气力。”

  • 19、

    骐骥过隙 [ qí jì guò xì ]

    释义: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 20、

    日久见人心 [ rì jiǔ jiàn rén xīn ]

    释义:日子长了,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怎样。

    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却不是完全名节一个贤宰相,垂之史册,不把恶人当做好人么?所以古人说:‘日久见人心。’”

  • 21、

    融会贯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释义: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 22、

    塞翁失马 [ sài wēng shī mǎ ]

    释义: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 23、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ě ]

    释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24、

    望梅止渴 [ wàng méi zhǐ kě ]

    释义: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 25、

    无恶不作 [ wú è bù zuò ]

    释义:没有哪件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

    出处: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书》五:“宋自绍兴以来,主和议,增岁币,送尊号,处卑朝,括民膏,戮大将,无恶不作,无陋不为。”

  • 26、

    无中生有 [ wú zhōng shēng yǒu ]

    释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出处:《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27、

    言多必失 [ yán duō bì shī ]

    释义: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

    出处:《鬼谷子·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 28、

    言之成理 [ yán zhī chéng lǐ ]

    释义: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 29、

    言之有理 [ yán zhī yǒu lǐ ]

    释义:说的话有道理。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陈老道:‘言之有理。’”

  • 30、

    叶公好龙 [ yè gōng hào lóng ]

    释义: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 31、

    郑人买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释义: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32、

    不言而喻 [ bù yán ér yù ]

    释义: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33、

    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释义: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 34、

    曲高和寡 [ qǔ gāo hè guǎ ]

    释义: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35、

    按图索骥 [ àn tú suǒ jì ]

    释义: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出处:《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 36、

    辞严义正 [ cí yán yì zhèng ]

    释义: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37、

    词严义正 [ cí yán yì zhèng ]

    释义:词:言词,语言;严:严谨;义:道理;正:纯正。指言辞严厉,道理纯正。

    出处:元·黄溍《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国公谥武宣刘公神道碑》:“为之开陈祸福,词严义正,累数千言。”

  • 38、

    颠扑不破 [ diān pū bù pò ]

    释义:颠:跌;扑:敲。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理论学说完全正确,不会被驳倒推翻。

    出处:《朱子全书·性理三》:“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颠扑不破,绝渗漏,无病败耳。”

  • 39、

    画蛇添足 [ huà shé tiān zú ]

    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

  • 40、

    祸从口出 [ huò cóng kǒu chū ]

    释义:灾祸从口里产生出来。指说话不谨慎容易惹祸。

    出处: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41、

    疑神疑鬼 [ yí shén yí guǐ ]

    释义:这也怀疑,那也怀疑。形容非常多疑。

    出处:明 徐光启《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盖妄信流传谓戾气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

  • 42、

    攧扑不破 [ diān pū bù pò ]

    释义: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道理正确,推翻不了。

    出处:

  • 43、

    涸辙之鱼 [ hé zhé zhī yú ]

    释义:涸:水涸,干涸;辙:车轮的痕迹。干涸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

    出处:惊心草木皆兵,举目椿萱何在,累累如丧家之犬,圉圉似涸辙之鱼。 明·无名氏《四贤记·告贷》

  • 44、

    公道大明 [ gōng dào dà míng ]

    释义:公道:公正的原则或道理。公正的道理得到显扬,正义得到伸张

    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郡中缙绅、耆老、邻里,公书公呈,一齐并进,公道大明。”

形容哲理的四字词语(1个)

  • 冰释理顺释:消化;顺:通顺。冰层消融,理路通顺。比喻疑问都解开了,道理也讲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