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16个)

  • 1、

    才疏学浅 [ cái shū xué qiǎn ]

    释义: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明·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你读书思量做状元,我只怕你学疏才浅。”

  • 2、

    识文断字 [ shí wén duàn zì ]

    释义:识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8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 3、

    斯斯文文 [ sī sī wén wén ]

    释义:形容举目文雅。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

  • 4、

    纨袴子弟 [ wán kǔ zǐ dì ]

    释义:纨袴:细绢做成的裤子,泛指华丽衣着。旧称浮华的富贵人家子弟。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之间,非其好也。”

  • 5、

    一丁不识 [ yī dīng bù shí ]

    释义: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 6、

    一窍不通 [ yī qiào bù tōng ]

    释义: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出处:《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 7、

    不识一丁 [ bù shí yī dīng ]

    释义: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 8、

    不识之无 [ bù shí zhī wú ]

    释义: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 9、

    不学无术 [ bù xué wú shù ]

    释义: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出处:《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 10、

    目不识丁 [ mù bù shí dīng ]

    释义: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 11、

    太平无事 [ tài píng wú shì ]

    释义:指时世安宁和平,也指生活清静无忧。

    出处:明·焦竑《玉堂丛语·方正》:“惟高堂厚禄身享太平无事之日者,见月则乐也。”

  • 12、

    不辨菽麦 [ bù biàn shū mài ]

    释义: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 13、

    天下太平 [ tiān xià tài píng ]

    释义:处处平安无事。指大治之世。

    出处:《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 14、

    胸无点墨 [ xiōng wú diǎn mò ]

    释义: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

    出处: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某家本殷实,父母以独子故,甚爱之,读书十年,胸无点墨。”

  • 15、

    儿女英雄 [ ér nǚ yīng xióng ]

    释义:儿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为的男女英雄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 16、

    目不识字 [ mù bù shí zì ]

    释义:指一个字也不认得

    出处: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