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质量低劣成语(59个)

  • 1、

    半间不界 [ bàn gān bù gà ]

    释义: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

    出处:《朱子语类·论语二九》:“便是世间有这一般半间不界底人,无见识,不顾理之是非一味漫人。”

  • 2、

    本来面目 [ běn lái miàn mù ]

    释义: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出处:《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 3、

    不成体统 [ bù chéng tǐ tǒng ]

    释义: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 4、

    不堪造就 [ bù kān zào jiù ]

    释义:指没有培养前途。

    出处:茅盾《蚀 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 5、

    不可理喻 [ bù kě lǐ yù ]

    释义: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 6、

    藏污纳垢 [ cáng wū nà gòu ]

    释义: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出处:清·孙雨林《皖江血·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 7、

    尘饭涂羹 [ chén fàn tú gēng ]

    释义:涂:泥。尘做的饭,泥做的羹。指儿童游戏。比喻没有用处的东西。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 8、

    脆而不坚 [ cuì ér bù jiān ]

    释义: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出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 9、

    得意忘形 [ dé yì wàng xíng ]

    释义: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出处:《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 10、

    狐假虎威 [ hú jiǎ hǔ wēi ]

    释义: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 11、

    华而不实 [ huá ér bù shí ]

    释义: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 12、

    狐狸尾巴 [ hú li wěi ba ]

    释义:古时传说狐狸能够变成人形来迷惑人,但它的尾巴却始终变不了,成为妖的标志。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迷惑人的罪证。

    出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孙岩娶妻三年,不脱衣而卧。岩私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尾长三尺似狐尾。岩惧而出之。”

  • 13、

    泾渭不分 [ jīng wèi bù fēn ]

    释义:比喻好坏不分,是非不明。

    出处:《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 14、

    酒色财气 [ jiǔ sè cái qì ]

    释义:旧时以此为人生四戒。泛指各种不良品德、习气。

    出处:元·马致远《黄梁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 15、

    滥竽充数 [ làn yú chōng shù ]

    释义: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 16、

    泥沙俱下 [ ní shā jù xià ]

    释义: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人称才大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

  • 17、

    巧言令色 [ qiǎo yán lìng sè ]

    释义: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 18、

    日暮途穷 [ rì mù tú qióng ]

    释义: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

    出处:《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

  • 19、

    色厉内荏 [ sè lì nèi rěn ]

    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20、

    盛气凌人 [ shèng qì líng rén ]

    释义: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出处:不得盛气凌人,自取耻辱。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教人》

  • 21、

    斯文扫地 [ sī wén sǎo dì ]

    释义: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出处:《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

  • 22、

    歪风邪气 [ wāi fēng xié qì ]

    释义:歪、邪:不正当,不正派。指不良的作风和风气。

    出处:柳青《狠透铁》:“只有王以信装得镇静,面不改色,还对高书记说:早应当整整社员里头的歪风邪气了。”

  • 23、

    外强中干 [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

    释义:干:枯竭。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出处:《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 24、

    为富不仁 [ wéi fù bù rén ]

    释义: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 25、

    无恶不作 [ wú è bù zuò ]

    释义:没有哪件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

    出处: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书》五:“宋自绍兴以来,主和议,增岁币,送尊号,处卑朝,括民膏,戮大将,无恶不作,无陋不为。”

  • 26、

    邪门歪道 [ xié mén wāi dào ]

    释义:指不正当的门路、手段或不正经的事情。

    出处:《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 27、

    幸灾乐祸 [ xìng zāi lè huò ]

    释义: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又《庄公二十年》:“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

  • 28、

    朽木粪土 [ xiǔ mù fèn tǔ ]

    释义: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 29、

    虚有其表 [ xū yǒu qí biǎo ]

    释义:虚:空;表:表面,外貌。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指有名无实。

    出处: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成,上掷其草于地,曰:‘虚有其表耳。’”

  • 30、

    羊质虎皮 [ yáng zhì hǔ pí ]

    释义: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出处: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 31、

    一塌糊涂 [ yī tā hú tú ]

    释义: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与其顾惜场面,硬充好汉,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一老一实,揭破真情,自寻生路。”

  • 32、

    油腔滑调 [ yóu qiāng huá diào ]

    释义:形容说话轻浮油滑,不诚恳,不严肃。

    出处:清·王士祯《师友诗传录》:“若不多读书,多贯穿,而遽言性情,则开后学油腔滑调,信口成章之恶习矣。”

  • 33、

    趾高气扬 [ zhǐ gāo qì yáng ]

    释义: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 34、

    指鹿为马 [ zhǐ lù wéi mǎ ]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 35、

    作恶多端 [ zuò è duō duān ]

    释义:做了许多坏事。指罪恶累累。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二回:“想当初作恶多端,这三四日斋戒,那里就积得过来。”

  • 36、

    自甘堕落 [ zì gān duò luò ]

    释义:自己甘心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2回:“你前程有在,但须澄心猛省,不可自甘堕落。”

  • 37、

    不三不四 [ bù sān bù sì ]

    释义: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 38、

    不义之财 [ bù yì zhī cái ]

    释义: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齐田稷母传》:“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

  • 39、

    臭名昭著 [ chòu míng zhāo zhù ]

    释义: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他们是贺衷寒系统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著。”

  • 40、

    粗制滥造 [ cū zhì làn zào ]

    释义:滥:过多,不加节制。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

    出处:鲁迅《花边文学 商贾的批评》:“如果并不以卖文为活,因此也无须‘粗制滥造’。”

  • 41、

    名不副实 [ míng bù fù shí ]

    释义: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出处:汉·祢衡《鹦鹉赋》:“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 42、

    群魔乱舞 [ qún mó luàn wǔ ]

    释义:成群的魔鬼乱跳乱蹦。比喻一批坏人在政治舞台上猖狂活动。

    出处:穆青《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在乌云密布群魔乱舞的日子里,为了纯朴的老农,昂首挺立,用自己的行动为人们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正气之歌!”

  • 43、

    鹊巢鸠占 [ què cháo jiū zhàn ]

    释义: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本指女子出嫁,定居于夫家。后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处。

    出处:《诗经·召南·鹊巢》:“维雀有巢,维鸠居上。”

  • 44、

    恬不知耻 [ tián bù zhī chǐ ]

    释义:做了坏事满不再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宋·吕祖谦《左氏博议·卫礼至为铭》:“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 45、

    挑拨离间 [ tiǎo bō lí jiàn ]

    释义: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9回:“这个姓胡名福,最爱挑拨离间。”

  • 46、

    鱼目混珠 [ yú mù hùn zhū ]

    释义: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出处: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 47、

    遇人不淑 [ yù rén bù shū ]

    释义:淑:善,美。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出处:《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涉淑矣。”

  • 48、

    不可收拾 [ bù kě shōu shí ]

    释义: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不可救药的地步。

    出处: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 49、

    颠倒黑白 [ diān dǎo hēi bái ]

    释义: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 50、

    反面教员 [ fǎn miàn jiào yuán ]

    释义: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出处: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它是全世界人民的反面教员。”

  • 51、

    诲淫诲盗 [ huì yín huì dào ]

    释义:原意是财物不仔细保管,招致别人来偷盗;女子打扮得十分妖艳,也是引诱别人来调戏。现指引诱人做奸淫盗窃的事。

    出处:《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 52、

    落井下石 [ luò jǐng xià shí ]

    释义: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落陷井,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 53、

    旁门左道 [ páng mén zuǒ dào ]

    释义: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门乱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

  • 54、

    鼠目寸光 [ shǔ mù cùn guāng ]

    释义: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出处:清 蒋士铨《临川梦》:“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到辕门,盲称吓赞。”

  • 55、

    唯利是图 [ wéi lì shì tú ]

    释义:唯:只有;图:图谋,追求。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

    出处:《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 56、

    为虎作伥 [ wèi hǔ zuò chāng ]

    释义: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 57、

    朝秦暮楚 [ zhāo qín mù chǔ ]

    释义: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 58、

    坏人坏事 [ huài rén huài shì ]

    释义:有害于社会的人或事

    出处: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不了解县区乡三级干部中存在着许多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

  • 59、

    媚上欺下 [ mèi shàng qī xià ]

    释义:媚:有意讨人喜欢。整词释义:讨好上司,欺侮下属.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