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音乐有关的词语和成语(46个)

  • 1、

    不绝如缕 [ bù jué rú lǚ ]

    释义: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 2、

    巴人下里 [ bā rén xià lǐ ]

    释义: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

    出处: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故玉微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 3、

    吹篪乞食 [ chuī chí qǐ shí ]

    释义:吹着篪讨吃的。指在街头行乞。篪:古代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

    出处: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 4、

    荡气回肠 [ dàng qì huí cháng ]

    释义: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 5、

    断章取义 [ duàn zhāng qǔ yì ]

    释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 6、

    繁弦急管 [ fán xián jí guǎn ]

    释义: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出处:宋·晏殊《蝶恋花》词:“绣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爱人间瑞。”

  • 7、

    顾曲周郎 [ gù qǔ zhōu láng ]

    释义: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出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8、

    铿锵有力 [ kēng qiāng yǒu lì ]

    释义: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出处: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 9、

    连绵不断 [ lián mián bù duàn ]

    释义: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往余再丧妻,四丧子,复丧妹,最后丧母,连绵不绝,哭泣悲伤,五衷菀结。”

  • 10、

    若即若离 [ ruò jì ruò lí ]

    释义:若:好象;即:接近。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如蛱蝶穿花;若即若离,似蜻蜓点水。”

  • 11、

    丝竹管弦 [ sī zhú guǎn xián ]

    释义: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12、

    驷马仰秣 [ sì mǎ yǎng mò ]

    释义: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出处:语出《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杨倞注:“仰首而秣,听其声也。”

  • 13、

    宛转悠扬 [ wǎn zhuǎn yōu yáng ]

    释义:委宛曲折,也指声音悠扬动听。

    出处:鲁迅《社戏》:“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 14、

    亡国之音 [ wáng guó zhī yīn ]

    释义: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出处:《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史记·乐书》:“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15、

    下里巴人 [ xià lǐ bā rén ]

    释义: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 16、

    响遏行云 [ xiǎng è xíng yún ]

    释义: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出处:《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 17、

    一板三眼 [ yī bǎn sān yǎn ]

    释义: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老弟你看,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

  • 18、

    一唱三叹 [ yī chàng sān tàn ]

    释义: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出处:《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 19、

    抑扬顿挫 [ yì yáng dùn cuò ]

    释义: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出处:宋·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 20、

    异曲同工 [ yì qǔ tóng gōng ]

    释义: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 21、

    杂乱无章 [ zá luàn wú zhāng ]

    释义: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

  • 22、

    震耳欲聋 [ zhèn ěr yù lóng ]

    释义: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出处: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 23、

    不同凡响 [ bù tóng fán xiǎng ]

    释义: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章:“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 24、

    高山流水 [ gāo shān liú shuǐ ]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25、

    靡靡之音 [ mǐ mǐ zhī yīn ]

    释义: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出处:《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 26、

    曲高和寡 [ qǔ gāo hè guǎ ]

    释义: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27、

    虚无飘渺 [ xū wú piāo miǎo ]

    释义:形容若有若无,空虚渺茫。

    出处:

  • 28、

    余音缭绕 [ yú yīn liáo rào ]

    释义: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出处:

  • 29、

    余音绕梁 [ yú yīn rào liáng ]

    释义: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 30、

    击节称赏 [ jī jié chēng shǎng ]

    释义: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出处:晋·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

  • 31、

    绕梁三日 [ rǎo liáng sān rì ]

    释义: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 32、

    阳春白雪 [ yáng chūn bái xuě ]

    释义: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 33、

    肉竹嘈杂 [ ròu zhú cáo zá ]

    释义:肉:口中的歌声;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杂乱。音乐杂乱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不复可闻言笑。”

  • 34、

    珠落玉盘 [ zhū luò yù pán ]

    释义: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非常动听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35、

    游鱼出听 [ yóu yú chū tīng ]

    释义:水里的鱼游到水面上来听音乐。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游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 36、

    弦歌之声 [ xián gē zhī shēng ]

    释义:弦歌:弦乐。弹琴和唱歌的声音。泛指教学活动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 37、

    丝竹八音 [ sī zhú bā yīn ]

    释义: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指音乐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

  • 38、

    郑卫之曲 [ zhèng wèi zhī qǔ ]

    释义:郑卫: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出处:汉·荀悦《汉纪·宣帝纪》:“臣闻秦王好淫声,华阳后为之不听郑卫之曲。”

  • 39、

    弦而鼓之 [ xián ér gǔ zhī ]

    释义:弦:琴弦,装上弦;鼓:弹。装上弦开始弹奏音乐

    出处: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 40、

    钟鼓之乐 [ zhōng gǔ zhī yuè ]

    释义:钟鼓;钟与鼓,乐器。指钟鼓一类的音乐

    出处:汉·贾谊《论时政疏》:“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

  • 41、

    品箫弄笛 [ pǐn xiāo nòng dí ]

    释义:吹奏洞箫和笛子。指人擅长音乐

    出处:

  • 42、

    甘酒嗜音 [ gān jiǔ shì yīn ]

    释义:甘:嗜好。嗜好喝酒和音乐。形容只顾酒色享乐

    出处:《尚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 43、

    戛釜撞翁 [ jiá fǔ zhuàng wèng ]

    释义:戛:敲击;釜:陶器;翁:通“瓮”,陶器。敲打锅子,碰撞陶器。比喻粗俗的音乐

    出处:清·陈廷焯《白雨斋诗话》第六卷:“粗心人读之,戛釜撞翁,何由识其真哉!”

和音乐有关的词语和词语(2个)

  • 袅袅不绝袅袅:声音宛转悠扬。形容宛转悠扬的音乐声连绵不断。
  • 千部一腔部:唐代管音乐的机构,按所管音乐的性质,区分为若干部。演奏的都是一个声调。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