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大声叫喊的成语(12个)

  • 1、

    大声疾呼 [ dà shēng jí hū ]

    释义:疾:快。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

    出处: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 2、

    大张声势 [ dà zhāng shēng shì ]

    释义: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出处:《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 3、

    疾声厉色 [ jí shēng lì sè ]

    释义: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出处:《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 4、

    力竭声嘶 [ lì jié shēng sī ]

    释义:嗓子喊哑了,力气用尽了。形容拼命地叫喊。

    出处:清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结论》:“度未有不索然气沮,力竭声嘶,一蹶再蹶,而吾丧我者。”

  • 5、

    人声鼎沸 [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释义: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 6、

    声泪俱下 [ shēng lèi jù xià ]

    释义:一边说一边哭。形容极其悲恸。

    出处:《晋书·王彬传》:“因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 7、

    声嘶力竭 [ shēng sī lì jié ]

    释义:嘶:哑;竭:尽。嗓子喊哑,气力用尽。形容竭力呼喊。

    出处:《晚清文学钞 轰天雷》:“北山大哭,哭得声哑力竭,倒是嫂嫂劝住了。”

  • 8、

    自相惊扰 [ zì xiāng jīng rǎo ]

    释义:自己人互相惊动,引起骚乱。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 9、

    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释义: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 10、

    声振林木 [ shēng zhèn lín mù ]

    释义: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

    出处:《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11、

    风声鹤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释义: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12、

    疾声大呼 [ jí shēng dà hū ]

    释义:疾:急速。急促而大声的呼喊,以引起注意

    出处:《宋史·辛弃疾传》:“咸淳间史馆校勘谢坊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呼其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