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要自知的成语(14个)

  • 1、

    不自量力 [ bù zì liàng lì ]

    释义: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 2、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 lài há ma xiǎng chī tiān é ròu ]

    释义: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我直恁这般呆!癞蛤蟆怎想吃天鹅肉!”

  • 3、

    五十步笑百步 [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

    释义: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4、

    燕幕自安 [ yàn mù zì ān ]

    释义:比喻处危境而不自知。

    出处:清·柯超《辛壬琐记》:“[太平军]特于郡城北门外沿江一带建筑炮台数座,城上排列大炮,尚欲逞螳臂之力,燕幕自安。”

  • 5、

    自高自大 [ zì gāo zì dà ]

    释义:自以为了不起。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 6、

    自以为是 [ zì yǐ wéi shì ]

    释义: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出处:《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 7、

    自知之明 [ zì zhī zhī míng ]

    释义: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 8、

    抱火卧薪 [ bào huǒ wò xīn ]

    释义:比喻处境险恶,而不自知。或指险事即将出现。

    出处:语出汉·贾谊《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 9、

    目不见睫 [ mù bù jiàn jié ]

    释义: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 10、

    怡堂燕雀 [ yí táng yàn què ]

    释义:怡:安适。小鸟住在安适的堂屋里。比喻身处险境也不自知的人。

    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怡堂燕雀,不知后炎;瓮里醯鸡,安有广见。”

  • 11、

    弃甲曳兵 [ qì jiǎ yè bīng ]

    释义: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12、

    自惭形秽 [ zì cán xíng huì ]

    释义: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 13、

    不足之处 [ bù zú zhī chù ]

    释义:不完善的地方

    出处: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 14、

    以五十步笑百步 [ yǐ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

    释义:作战时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